今年以來,西安公司以實干為基,將“四種經營理念”貫穿項目管理全流程,憑借精打細算的投入、靈活創新的管理與客戶至上的服務,精準打通理念落地新路徑,持續釋放企業發展活力。
構建“優質項目池”
“項目不分大小,有潛力就值得深挖。”團隊成員康皓普常說。
為了摸清每個潛在項目的情況,團隊形成分工協作的閉環。市場人員主動對接客戶,細致掌握用電消納規律、場地實際條件;技術人員攜帶專業設備到現場,開展光照強度、屋頂結構等方面的勘察;風控人員則專注研究各地政策,確保項目合規。借助兩人一組的同步作業模式,團隊高效推進項目勘察與評估工作,將單項目勘察到評分周期從15天縮短至7天。高效運作之下,僅上半年成功完成111.74mw項目備案,并在陜西、甘肅多個區域形成了19個“綠色項目池”,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打造“收益穩定器”
穩步推進的背后,是管理模式創新下“篩選—整合—收益”全鏈條閉環的高效運轉。該公司以打破傳統開發壁壘為目標,聚焦分布式光伏廠房屋頂、公共建筑、戶用三大核心場景,創新推出“場景研判—標準整合—流程優化”的管理模式,實現項目全周期的精準優化。
針對不同場景的資源稟賦與用電需求特性,公司組建跨部門專項小組開展深度研判,梳理出各場景在設備適配、施工要求、運營維護等方面的差異化需求。基于研判結果,團隊制定包含“組件選型、支架參數、電纜走向、并網接口”的模塊化設計手冊,將分散的技術標準整合為統一規范,讓不同場景的項目開發有了精準參照。同時,通過重構項目流程,將設計、審批、施工等環節由串聯改為并聯,實現信息共享、同步推進。
這種管理模式的創新,徹底改變了傳統開發中標準混亂、流程冗長的問題,項目開發周期也從6個月壓縮至90天,項目落地效率顯著提升。截至八月初,項目群累計發電量達2743.9萬度,提前兌現收益預期,以高效協同的管理效能為項目收益穩定提供了堅實保障。
激活“增值動力源”
該公司將服務意識深植于項目運營各環節,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,通過全方位提升服務質量撬動項目增值空間。運維團隊不僅依托智能化運維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設備運行數據,還建立“1+N”專屬服務機制,為每個區域的工商業客戶配備1名專屬運維顧問,每月初,向客戶提交《電站運行分析報告》,結合客戶用電規律給出優化建議。“你們這季度報告太及時了!上個月我們調整了生產班次,你們馬上就在報告里給出了匹配建議,這月電費又降了不少。”工商業用戶拿著《電站運行分析報告》對專屬運維主管張海波說。與此同時,針對關中多雨地區,運維人員除采用防腐蝕清潔工具外,雨季前主動上門檢查設備密封情況,提前更換老化密封圈;在陜北沙塵較多地區,為客戶配備防塵預警裝置,沙塵天氣過后保證12小時內啟動清潔作業。此外,公司還建立季度回訪制度,運維主管帶隊走訪客戶,面對面收集對服務的改進建議。通過這些滲透在每個細節的服務舉措,設備故障處理時間縮短35%以上,發電效率提升8%,年發電可利用小時數達到1050小時以上,優化后的電池板整體發電量較之前提升7%左右,項目增值潛力得到充分釋放,客戶滿意度持續保持高位。(賈未)
返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