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光荏苒,歲月如梭。十年間,正是公司爬坡過坎路上最艱難的一段路程,也是自己職業成長的重大關口。回想起融入新型能源發展的光輝歲月,自己從風華正茂、青蔥稚嫩的大學生蛻變成了成熟穩重、思慮周全的管理者。在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際,作為親歷者和見證者,我懷著對公司感恩的心,致敬過去、展望未來。
初見——芳華待灼
猶記得進入化驗室,負責人講解煤炭、煤粉的采制樣流程,讓身為礦工子弟的我,第一次對煤有了切身感受,也重新刷新了對崗位的認識。它不是穿著白大褂坐在窗明幾凈的實驗室里,而是不停穿梭在煤棚或生產車間之間,取樣、制樣、化驗等。特別是當需要從煤車上或原煤棚里采樣時,手提幾個十多斤重的樣品,瞬間從“小仙女”變成“女漢子”。在第一時間把樣品送至化驗室后,便開始稱重、測量、記錄、分析、計算、書寫記錄、填寫報告等循環往復、嚴謹細致的工作。
看似簡單枯燥的化驗工作,萬分之一的失誤卻不能有,否則便是失之毫厘,謬以千里,容易造成產品質量事故,這也讓我深刻理解到化驗員身上所特有的品質—嚴謹認真,規范操作,一絲不茍,精確測量。為了進一步提高檢測效率,一方面利用Origin軟件,模擬出熱量與灰分、揮發分、水分的關系式,用于自查日常化驗結果;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方法、新技術,改用紅外水分儀測定煤樣的全水之后,檢測效率提高60%,進一步提高了實驗室的工作效率、數據準確性和管理規范性。
這些經歷讓我切身體會到,崗位不分大小,工作不分好壞,只要堅守一顆初心,只要堅持努力拼搏,小崗位亦可大作為。
筑夢——砥礪深耕
為了解決煤粉制備系統面臨的困境,公司專門成立工藝小組,對生產系統中的工藝經驗操作、產能提升、安全經濟運行等課題進行專項研究。在組長的帶領下,被笑稱“師徒四人組”的我們帶著多功能煙氣分析儀、風量計、一氧化碳監測儀等工具,在車間管道上、在收塵器上、在風機車間里,到處充斥著我們的身影。
“今天的數據怎么樣,與中控數據差多少”、“布袋放在收塵器放在哪幾個蓋板下,積灰情況怎么樣”,“樓頂除塵器的一氧化碳數據實測了沒有”。……每天穿梭在生產一線測試,這些對話也成為了大家的工作日常。通過對工藝數據的反復調整測試和各種除積粉安全舉措,建立一套相對成熟、成體系的煤粉加工工藝控制理論和和安全生產管理體系,并以此為抓手,開始在天津、浙江、山東、甘肅等地布局煤粉加工運營項目。隨著公司的轉型發展,業務開始延伸到供熱、污水處理、炭產品等多項業務,開啟多元化發展道路,為公司壯大發展“強筋健骨”。
在組織信任和同事們支持幫助下,我也不斷歷練成長,始終在常學常新中練就過硬本領,從對“煤”、對“炭”的一無所知,成長為多領域里的技術骨干。工作中,與科研團隊編寫《煤粉制備技術及應用》并發表,共同推動神府蘭炭制活性焦技術、以干粉粘結技術替代傳統的煤焦油技術等科研成果轉化,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,在陜西省企業“三新三小”創新競賽中獲得優勝獎。
一個個科研成果的轉化、一次次降本增效的舉措,激勵著我帶著問題做科研,跳出一時一事、一地一己的局限,站到賦能公司發展的大局上去,將一名新能科研工作者的價值放大,把自身價值書寫在新能熱土上。
展望——再啟征程
十年間,新型能源通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和科學決策,緊緊圍繞陜煤集團主業延鏈、補鏈、強鏈,形成了以綠色能源供應為主體,以煤炭清潔加工和節能環保服務為支撐,以氫能和碳匯開發與利用為驅動的“一體兩翼雙驅”主業布局,正式開了啟二次創業新征程。
正所謂“大河有水小河滿”,公司穩步發展的同時,作為二次創業的奮進者,我也迎來了新的工作崗位,從一名技術干部人員轉型成為黨務干部。從科研到黨務,變得是業務,不變的是嚴謹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,新崗位新要求,我將多看、多問、多聽、多做、多想、多總結,讓自己從一個“門外漢”進階為“黨務通”,更要重新審定自己的定位和目標,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專業技術經驗發展生產經營中的難點、熱點問題,探索與黨建工作相融相促的路徑與方法,為公司二次創業添磚加瓦。
道固遠、篤行可至;事雖巨、堅為必成。回首十年,一路荊棘,一路驚喜,一路收獲。展望未來,我們要做公司二次創業征程上拼搏奮進的追光者、主動擔當作為的奮斗者、敢為善為有為的踐行者,不斷創新、不斷超越,攜手共赴下一個十年。